求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2013

05/24

本站

1815浏览

临近毕业,自然会考虑到求职择业问题。择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如何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使自己到求职择业时作出最佳选择,这是心理问题,我们自己可以把握它。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行的。健康成熟的择业心理,能使自己正确认识自身,包括优点和缺点,认识社会本身的复杂,认识职业的特征及其对你的影响,从而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个性、气质、兴趣的职业,以有利于自己在未来岁月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确立,我国的就业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社会为我们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与择业以及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求职者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求职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天想和大家谈谈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以便大家到求职择业时,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作用,增强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尽量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体制改革,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对求职、择业产生了种种矛盾心态,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正常的求职、择业竞争。归纳起来,常见的求职、择业矛盾心态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远大理想抱负和对自己缺乏恰当估计的矛盾心态;二是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缺乏艰苦创业思想准备的矛盾心态;三是希望自主择业和不愿承担风险的矛盾心态;四是渴望竞争和缺乏勇气的矛盾心态;五是过高的期望值和现实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心态。为了使大家将来能以健康的心态去求职择业,下面就和大家谈谈四种常见的求职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心理调适。

    1. 择业自卑感及其心理调适。

    在求职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低,缺乏自信心。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在求职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有自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或一些学生成绩平平,甚至曾受过某种处分的学生,对自己长处估计不够,缺乏竞争的勇气,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变得悲观失望、忧郁孤僻,甚至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求职时畏首畏尾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有自卑感。怎样消除自卑感呢?首先,正确评价自己对有自卑感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确评价自己的办法就是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的财富对于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我行,我一定能干好”等。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有了这种心理,不仅对求职、择业有积极作用,而且对走好将来的人生之路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再次,克服惧怕心理。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在求职择业时遇到挫折是正常的,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调节心理,争取新的机会,达到求职择业的成功。

2、择业焦虑及其心理调适

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后,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近几年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以来,出现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一时没找到工作,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过程,甚至是机遇。但不少同学怕自己走入这个行列而忧心忡忡。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感到胆战心惊。尤其对自己向往的高职、高待遇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的同学就越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当然还有的因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职困难,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有的因自己曾违纪而受过处分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些都是择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

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以前,大学毕业生普遍都有急躁心理。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谈判桌前就一锤定音,希望无须经过周折就能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的这种急噪心理,常使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

对涉世不深、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择业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压力感,攻击自身的惰性,增强进取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虑、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他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要克服焦虑烦躁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事事求稳、求顺的传统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大学生求职、择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处在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份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否则就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 择业嫉妒心理及其心理调适。

所谓嫉妒,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实际上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方式。

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如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别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心还使班级或宿舍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嫉妒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是自私的表现。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要克服嫉妒心理,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真诚待人,二是要学会爱人。做人要诚实,这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不会因做了亏心事而自欺欺人、担惊受怕、惴惴不安。诚实的人还可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做好工作,使事业取得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有了爱人的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提高道德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地加强自我修养。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心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

4、择业怕苦心理及其心理调适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以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为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要求所选择的工作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就目前来看,越是艰苦的地区、艰苦的单位,越是需要大学毕业生。而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到边远贫困地区就业,主要原因是他们害怕艰苦环境,担心到那些地方没有前途,经济收入少,生活艰苦。即便是从边远贫困地区来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去,这就更增加了毕业生的怕苦心理。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大量需要毕业生的边远贫困地区、重点行业无人问津,而需要量小的沿海地区、中心城市,毕业生报名数远远超过需求量。有的宁可在大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边远贫困地区、重点行业就业。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要认识到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却是人才匮乏,有的还相当奇缺,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克服怕苦心理,到艰苦的地方去,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

在求职择业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非议的。怎样才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呢?这就需要我们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且更要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绝不“跟着感觉走”,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捕捉到常人难以捕捉到的成功机遇,增强创造性和具有独特的求职择业见解,培养和具有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确定恰当的期望值,及时协调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合理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对外界刺激作出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反映,从而得到求职择业的成功。